各市及廣德縣、宿松縣住房城鄉建設委(城鄉建設委、局)、規劃局、市容局(城管局)、環保局、農委、交通局、水利局、國土局、經信委: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皖發20169號)及《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關于印發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皖辦發201611號)精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省環保廳、省農委、省交通廳、省水利廳、省國土廳、省經信委制定了《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貫徹落實。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安徽省環境保護廳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交通運輸廳  安徽省水利廳

                        安徽省國土廳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6年7月18

 

 

 

 

 

 

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案

 

根據《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皖發20169號)及《中共安徽省委辦公廳關于印發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的通知》(皖辦發201611號)精神,制定《安徽省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決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鄉村的總體要求,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以建設宜居鄉村為導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三線三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立足實際,循序漸進,通過不懈努力,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城鄉統籌。要從便民利民出發,確保整治最終落實到項目上,布局到具體建設內容中,植根于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里。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城帶鄉。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各地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文化風格,注重歷史文化傳承。

----規劃引領、示范帶動??茖W編制村莊規劃,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試點先行,量力而為,有序推進,逐步完善。

----村民主體、社會參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好家園。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上下聯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

(三)總體目標

2020年,全省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溝塘等水體基本得到治理,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傳統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特色景觀旅游名村。農村人居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二、重點任務

(一)編制建設規劃

2016年開展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試點,制定《安徽省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導則》;2017年底,實現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全覆蓋。在縣域鄉村建設規劃指導下,加快村莊規劃編制進度,到2020年,實現農房建設都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基本的村莊整治安排,具備條件的,要編制更全面的規劃。村莊規劃要統籌安排村莊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保護、防災減災等工作,注重保護村莊地形地貌、傳統肌理,營造優美環境和鮮明特色。村莊規劃要明確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和時序。

(二)實施農民安居工程

1.大力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加強農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做好農村建筑工匠培訓和管理,落實農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建立健全農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開展農房建設示范,提升農房居住舒適性和節能性能。2017年底前,完成70%以上農村危房改造,其中300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到2020年,完成現有存量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2.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對現有農村飲水工程設施進行改造鞏固提升,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2018年底前,實現貧困村村村通自來水。到2020年,實現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5%左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

3.實施村莊道路暢通工程。實施老村級道路加寬改造工程、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工程、貧困村內較大自然村路面硬化工程。結合村莊規模形態、地形地貌和交通布局,合理確定村莊內部道路等級和寬度。村內道路鋪裝形式要根據道路功能確定,主要道路路面宜采用柏油、水泥等材料,實現路面硬化;次要道路及宅間路鋪裝要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濟實用的原則,采用磚石、砂石等鄉土生態材料;傳統村落道路鋪裝宜采用傳統建筑材料。2017年底前,全省所有中心村村內主要道路硬化率達100%。

4.加快農村能源和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促進可再生能源供電。鼓勵引導農民使用電能、太陽能、液化氣、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推進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在行政村全面通寬帶的基礎上,加快向自然村延伸。

5.加強地質災害等防治。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民新建住房規劃選址工作,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現有居住村民的搬遷規劃和年度計劃,并有序組織實施。對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村民,應當及時搬遷。強化村莊消防、防洪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

(三)實施環境整治工程

1.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遵照“城鄉統籌、區域統籌、經濟適用”的原則,編制縣域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結合鄉鎮規劃,提出鎮(鄉,下同)域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計劃。結合村莊規劃,明確村莊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內容,合理安排建設時序。鼓勵縣域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本著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村莊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模式,確保處理設施建得成、用得起、可持續。

2.開展農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動。到2017年底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實現: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全省農村環衛作業服務市場化率達到80%以上。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就地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城鎮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能夠覆蓋的村莊,可采取“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市縣處理”模式。交通不便、運距較遠的村莊可采取“戶集、村收、鄉鎮處理”和“戶集、村收、村處理”等模式,并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焚燒或填埋等方式處理。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行“桶裝車載”的垃圾收運模式,實行密閉化收運。推行縣域農村垃圾治理PPP模式。

3.開展農村生活污水3年治理行動。用3年時間,通過對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采取集中和分散處理方式,開展生活污水治理,實現全省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同時,對鄉鎮政府駐地未能接入污水管網的非衛生廁所進行改造。2016年開展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建設,制定《安徽省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編制導則》,并率先在污水治理示范縣、美麗鄉村整縣推進縣、巢湖流域、新安江流域、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范圍的35個縣(市、區)啟動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行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模式。城鎮管網能夠覆蓋的村莊,應將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離城鎮較遠且人口較多的村莊,可建設鄉村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人口較少且分散的村莊可建設戶用污水處理設施。美好鄉村中心村建成經濟適用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4.整治村容村貌。全面清理亂堆亂放、亂貼亂畫,整治露天糞坑、廢棄住宅,拆除嚴重影響村容村貌的違章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做到宅院內外物料堆放有序、房前屋后整齊干凈、無殘垣斷壁,電力、電信、電視等線路相對集中架空敷設,桿線排列整齊。加大農村改廁、改圈力度,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應用技術,因地制宜發展規?;託夂蛻粲谜託?。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統籌閑置土地、現有房屋和設施等,改造、建設村莊公共活動場所??紤]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a需求,統籌建設晾曬場、農機棚等生產性公用設施,整治占用鄉村道路晾曬、堆放現象,推進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建設。

5.治理水體污染。集中清理農村河渠溝塘的非法攔河漁具、垃圾雜物、漂浮物、淤塞物,加強日常保潔與管理,做到河道內無違法違章阻水障礙物、河岸無垃圾、垃圾不入河。結合農田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美好鄉村建設,加大河道溝渠疏浚力度,探索建立輪浚機制。綜合運用截污治污、水系溝通、堤壩護理、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道保潔等措施,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整鄉整村推進農村河道綜合治理。

6.提升綠化水平。大力開展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整治、園林城鎮和綠色村莊創建工作,提升農村綠化水平。充分利用村莊自然條件,堅持自然、鄉土、經濟的原則,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庭院以及村口和公共活動空間等隙地的綠化,增加村莊綠量。村莊綠化應以喬木、鄉土樹種為主、灌木為輔,慎用草坪,倡導自然式種植,堅決防止盲目移栽古樹、大樹、“高檔”名貴外來樹種。

(四)實施宜居村莊建設工程

1.加強村域規劃管理。開展農房設計示范,引導農房建筑風格與村莊整體風貌、自然環境相協調,充分體現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特征。保護鄉村肌理,避免大拆大建。結合水土保持等工程,保護和修復自然景觀與田園景觀。村莊綠化要與村莊風貌相協調,通過植被、水體、建筑的組合搭配,形成層次豐富的鄉村景觀。利用小城鎮基礎設施以及商業服務設施,整體帶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2.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組織開展傳統村落申報,完善傳統村落名錄、省級傳統村落及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建立完善傳統村落檔案,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實施。力爭用3年時間,使省級以上傳統村落得到有效保護,建立健全保護和監管機制。積極推進宜居小鎮(小區、村莊)、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等示范創建。

三、實施措施、步驟

(一)分類指導

根據省內不同村莊類型,實行差別化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路徑。

1.整治型村莊。著力凈化環境,全面清理各種垃圾,加快改廁改廚改圈改水步伐。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硬化村莊道路,鼓勵利用當地資源建設方便易行的安全道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立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氣、河道等公用設施運行維護長效管理制度。

2.保護型村莊。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嚴格傳統村落等的歷史格局、文物建筑、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合理利用各類資源,發揮歷史文化活態傳承、愛國主義教育和休閑娛樂作用,繁榮農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

3.新建型村莊。應當按照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充分尊重自然環境,避免重復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分步實施

1.啟動實施階段(20162017年):抓重點出成效。開展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試點、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治理示范、農房設計示范、美麗宜居小鎮(村莊)及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等創建工作,總結推廣成功經驗,探索不同經濟和自然環境條件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有效途徑,優先推進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美好鄉村建設重點示范村及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省30%的村莊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重點推進階段(20182020年):廣覆蓋促提升。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省村莊人居環境普遍得到明顯改善,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長效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聯動、分工明確的協調推進機制。市、縣人民政府是本地區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創新投入方式。建立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以縣級為主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做到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調動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積極性。建立引導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推動政府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村莊規劃建設、垃圾收運處理、污水處理、河道管護等公共服務。

(三)強化技術指導。組織村鎮規劃與建設等業務培訓,提高基層科學組織實施村莊規劃建設和環境治理等能力。組織高校、科研單位等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莊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建立技術幫扶機制。制定環境整治、農房建設等相關技術導則、圖集,免費發放給基層組織和農民。

(四)建立長效機制。建立村莊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道路、供排水、綠化、照明、沼氣、河道等公用設施的長效管護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管理一體化。培育市場化的專業管護隊伍,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護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基層管理能力建設,逐步將村鎮規劃建設、環境保護、河道管護等管理責任落實到人。有條件的村莊可配備村級規劃建設協管員。

(五)強化主體地位。建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以多數群眾的共同需求為導向,推行村內事“村民議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實施機制。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理事會等村民組織的作用,引導村民全過程參與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完善村務公開制度,推行項目公開、合同公開、投資額公開,接受村民監督和評議。

(六)深入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的作用,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農民的環境衛生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農民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七)強化考核督查。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落實保障措施,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到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考核工作中,定期督促檢查,確保工作落實。